國際新知

為什麼將城市改造成“海綿”可以應對洪水?

2024-08-09 / CTCID秘書處

 

強烈的暴風雨越來越頻繁,全球各地的城市發現難以應對洪水的衝擊。然而,中國景觀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余老師選擇讓自然來應對氣候危機的挑戰,而不是依賴高科技的混凝土工程解決方案。

 

十多年來,余老師及其公司Turenscape設計了基於自然的“海綿城市”,旨在吸收和儲存暴雨水,然後將其釋放回環境中。這些專案形式多樣,規模不一,包括創建新公園、恢復濕地、設置雨水花園和透水鋪裝等。

 余老師表示,混凝土或管道基礎的解決方案將水流引離洪水區域,但這些方法昂貴、不夠靈活且需要不斷維護。他還指出,這些方法可能會讓城市反而變得更“敏感或脆弱”,類似於一個血管硬化的人。正如血流減少會引發心臟病,城市排水系統的堵塞和溢流也會產生嚴重的連鎖反應。

 

余老師在接受CNN視頻採訪時表示:“有人誤認為只要我們把防洪牆建得更高、更堅固,或是把水壩建得更高、更強,就能保護城市免受洪水侵襲。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通過自然的方式管理水資源,余老師認為可以更有效地應對洪水,並減少城市對傳統工程方案的依賴。

余老師的提議是:創建具有多孔土壤的區域,讓當地植物在幾乎無需維護的情況下茁壯成長。如果下雨,土壤和植物可以吸收水分,防止部分(或甚至全部)水分導致附近地區洪水。任何未被吸收的多餘水分至少會被植被減緩流動——這與混凝土的作用正好相反,混凝土會加速水流,導致危險的後果。

 

Turenscape已在全球250多個城市規劃和設計了超過10,000個此類專案,並完成了其中的1,000多個。其中許多項目位於中國大陸,自2015年中國將海綿城市概念納入國家城市規劃政策以來,已有70多個城市實施了海綿城市倡議(並非所有項目都由Turenscape完成,一些地方政府還聘請了其他公司)。

 

洪水在中國日益成為一個嚴重問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6月底稱控制洪水的任務“愈加艱巨”。根據2021年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654個最大城市中的641個城市面臨定期洪水。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快速的城市發展,造成了將洪水氾濫區包裹在不透水混凝土中的城市擴張。

中國對洪水的脆弱性在今年夏天顯得尤為明顯。今年6月,中國南部經歷了暴雨引發的閃電洪水和致命滑坡,數萬人被緊急疏散。上個月,中國的核心地區也遭遇了類似的災難,多省發佈了緊急警報,數十人遇難,場景包括致命的橋樑坍塌、城市被淹沒,以及急救人員乘快艇競相營救被困居民。

然而,這次洪水危機是否暴露了中國海綿城市的局限性,還是支援擴大海綿城市的建設,這仍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原文連結:https://edition.cnn.com/2024/08/13/style/china-sponge-cities-kongjian-yu-hnk-intl/index.html

資料來源:CNN

關鍵字:洪水、淹水、海綿、氣候調適、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