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知

南非科學家:制訂更高標準與加強監測,以減少灌溉水汙染農產品問題

2025-07-09 / CTCID秘書處

南非科學家:制訂更高標準與加強監測,以減少灌溉水汙染農產品問題


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和南非水資源委員會( Water Research Commission in South Africa)組成的科學家團隊近日對媒體表示,被病原體汙染的農業灌溉用水將會對食品安全產生很大影響。

研究團隊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在南非水域追蹤多重抗藥性病原體並研究其對食品安全的影響,並分析農產品供應鏈中從田間到餐桌階段的微生物污染情況。實際調查中發現,灌溉水中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會經由灌溉轉移至葉菜類等農產品,並且抗藥性普遍存在。

團隊發現,由於地表水(例如河流、湖泊、水壩)通常含有高濃度大腸桿菌和多重抗藥細菌,即使水看起來清澈,也可能隱藏汙染。在南非,地表水是許多地區的農作物灌溉、畜牧業養殖,以及民生用水的主要來源,但在許多地區,部分處理或未經處理的汙水同時也會直接排入這些水源。這些汙染物經由灌溉轉移到作物上,如果在食用前沒有先用乾淨水沖洗,很有可能就直接把病菌吃下肚。另外,在水資源匱乏的南非鄉村地區盛行儲存雨水來灌溉,雖然這是有效利用水資源的好辦法,但放在屋頂的雨水儲存槽如果沒有定期清理,水槽內累積的黏液層反而變成微生物和潛在病原體生長與繁殖的有利環境,同樣會危害人體健康。

因不乾淨的灌溉水而產生農作物食安風險的情境並不僅限於小農戶或個體農戶,在大型商業農場也很有可能誤用受汙染的灌溉水。然而,現行南非的水質準則僅聚焦在例如大腸桿菌等與糞便相關的指標性微生物檢測,尚未涵蓋多重抗藥性病菌和新興病原體檢測。

研究團隊表示,若要針對灌溉水源建立水質監測和檢驗機制,還需要蒐集更多實時數據、制定出更完整的水質標準,除了顯示大腸桿菌含量外,需能鑑別出例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毒性大腸桿菌(clusters of E. coli that produce Shiga-toxins)等潛在威脅。研究團隊目前正持續追蹤河川中的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並協助在水質不良的地區建立監控機制,希望能透過監管灌溉水源的水質,保障農產品的食品安全。


原文連結:https://theconversation.com/decades-of-south-african-research-reveal-key-strategies-to-reduce-water-contamination-in-fruit-and-veg-258311?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rasa_io&utm_campaign=newsletter